提到明太祖朱元璋,许多人都会由衷敬佩这位起家时“手握一只破碗”的传奇皇帝。他出身贫寒,曾是乞丐,元末乱世中凭借非凡的智慧和胆识,逐步打下自己的天下,最终建立了鼎盛的大明王朝。这段从草根到帝王的励志历程,激励了无数后人。
明朝立国之后,朱元璋依然保持着一丝不苟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。他深知政权稳固非一日之功,常反思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源,尤其针对元朝的覆灭,总结出宝贵教训,企图为明朝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础。
其中一条经验尤为重要:元朝没有在各地设置强有力的亲王镇守,导致中央缺乏坚实的后盾,危急时刻无人力挽狂澜。朱元璋深感这一点,于是决定在全国各地广泛封亲王,让他们掌握军权,维护地方安定,保护中央政权安全。
这些亲王自然都是朱元璋的儿子,皇族中的重任必须由自己血脉亲承。作为一个多子多福的帝王,他一共育有26个儿子,这些儿子长大后便被封为各地亲王,担负起镇守地方的重责,其中一些甚至掌管北方边境重兵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儿子多了,起名字的问题也随之浮现。皇室子弟的名字不容随便,必须精心斟酌,更要考虑到后代繁衍众多,避免名字重复带来的混乱。身为开国皇帝,朱元璋对此格外用心,亲自制定了一整套规范,确保后代子孙名字既有秩序,又富有内涵。
这套命名规矩,源自中国古代大家族讲究的“辈序”传统。一般家族会为每一代人定一个固定的辈字,名字的第二个字都一样,只是最后一个字有所差异。以曲阜孔家为例,这种二十字辈序可持续使用三四百年,老祖宗们定下的字带有美好寓意和深厚寄托。甚至有的家族会用名字的第三字偏旁区分不同支系,光看名字就能一目了然族裔来源。
明朝皇族的取名原则也遵循这一传统,不过加入了更鲜明的皇族特色。朱元璋的长子名为朱标,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子,权势显赫但英年早逝。其他25个儿子都用了单字名,而且每个名字都带“木”字旁,比如二弟秦王朱樉、三弟晋王朱棡,以及后来夺位称帝的永乐帝朱棣。
等到朱元璋的孙辈出生,明朝政权稳固,皇室规矩也更加完善。他规定以后子孙采用双字名,并为每个儿子分配了一套独特的20字辈序,用作名字的第二个字。例如太子朱标的子孙辈序是“允文遵祖训,钦武大君胜,顺道宜逢吉,师良善用晟”;燕王朱棣子孙的辈序则是“高瞻祁见佑,厚载翊常由,慈和怡伯仲,简靖迪先猷”。
那么名字的第三个字该怎么定呢?朱元璋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——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依次用作名字的偏旁部首,且按照五行相生规律排列: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。皇子的名字多用“木”旁,孙辈则用“火”旁,曾孙用“土”旁,玄孙用“金”旁,如此循环不息。
这种命名法寓意着朱氏宗族的生生不息和王朝的稳固。比如太子朱标的儿子们都是“允”字辈,且名字中带“火”旁,如朱允炆、朱允熥、朱允熞、朱允熙,其中“熙”字的下方就是“火”的变体。燕王朱棣的儿子们用“高”字辈和“火”字旁,名字有朱高炽、朱高煦、朱高燧。
这套规则不仅体现皇族严谨的礼制传统,还有效避免了名字重名问题。不同辈分和分支的名字偏旁一目了然,大家可以迅速分辨出对方的辈分和所属血脉,从而遵守相应礼节。
朱明皇族几百年来几乎都依照这套命名体系,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登基算起,历代皇帝如朱高炽、朱瞻基、朱祁镇、朱祁钰、朱见深、朱佑樘、朱厚照,一直到明末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,名字都严格遵循这套规矩。
可惜的是,朱元璋没预料到自己的子孙繁衍会如此迅猛。26个儿子各自繁衍,后代枝繁叶茂。到了万历年间,据说朱姓皇族成员多达十万之众。人数激增,名字起法遇到大难题——规矩太严苛了。
三字名字的前两字已定,第三个字还得符合五行相生原则,不能重复,不能触犯皇帝名讳。尽管汉字种类繁多,符合这些条件的字很快被用尽。寓意美好、雅致的字最先耗尽,不得已还用上了“铲、锥、锯、锅、针”等生僻且不甚合适的字眼。
继续下去,朱氏皇族面临“无字可用”尴尬。为破解困局,内务府想出绝妙一招:自创汉字起名!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只限定偏旁部首,剩余部分字形并无严格规定,内务府由此得以任意创新造字,满足名字需求。
于是,从明朝晚期起,出现了大量以五行“金木水火土”为偏旁的生僻字,这些字除了用作起名,基本无其他实际用途。随着时间流逝,明朝覆灭,朱氏宗族四散,那些独特的生造字多数随历史烟消云散。
进入清朝晚期,正值西学东渐之时。1869年,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创制了《元素周期表》,按原子量排列所有元素,分金属、非金属、气体和固体,揭示了元素之间的深层联系,成为化学史上的革命性发现。
1895年,这份周期表传入中国。著名化学家徐寿致力于振兴中华化学事业,承担起将元素周期表翻译成中文的重任。然而将西方科学知识转换为汉字,既要忠实原意,又要求文辞优美、符合汉语习惯,任务艰巨。
徐寿为元素翻译定了两大原则:一是尽量用音近的单字,二是用汉字偏旁区分元素类别。金属元素统一用“金”字旁,气体用“气”字旁,非金属固体多用“石”字旁等。可问题来了,带“金”字旁的汉字实在有限,且要符合音译难上加难,令翻译一度陷入停顿。
某日,徐寿偶然翻阅《明史》中明朝王室世系名单,灵机一动:明朝宗室名字中有大量带“金”字旁的字,这些汉字正好能作为元素名字的储备库!他连忙将适合的字挑出,用于中文版元素周期表中。
例如,“钠”字取自“瑞金王朱在钠”,“钾”源自“长垣王朱恩钾”,“锂”来自“内丘王朱效锂”,“铍”借用“唐山王朱诠铍”等等。这些字音近且带“金”旁,完美契合翻译需要。
1871年(清同治十年),徐寿出版了《化学鉴原》,这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化学理论教科书,也被认为“化学”一词的最早出处。借用明朝诸王名的元素名,从此正式推广沿用至今,成为中文版元素名称的根基。
令人惊奇的是,朱元璋当年为子孙命名而设计的五行规律,竟无意间成就了后来中文版元素周期表的诞生。这不仅是一段有趣的文化巧合,也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